都市發展局主管九十三年度施政及預算重點說明

一、以往年度施政績效 (一)創新措施 1.擴大民眾參與都市規劃與公共政策,為活絡都市公共空間,創造都市多 元風貌,參考國外案例,辦理「臺北市人行道設置露天座試辦計畫」。 2.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透過民眾參與過程,結合專業規劃力量, 以主題式有系統之方式推動都市空間改造。有關「都市入口意象」部分 ,除已篩選出50個本市重要節點外,並就「關渡宮水岸」、「臺北市聯 外重要橋樑」、「公館圓環」、「內湖科技園區」、「迪化街」、「親 山廊道入口意象」等多案進行細部規劃設計;另有關「公共建築物前廣 場暨週邊地區及街角空間」部分,初步也已擇定「長安西路沿街步道暨 中山市場內庭」、「文山區區政中心廣場暨週邊地區」以及「西門町性 病防治所前廣場」進行改造規劃。 3.完成都市計畫書圖查詢系統,提升便民服務效益。 4.完成全市航測正射影像並修測地形圖,以及建構高解析度衛星影像,提 供各項市政建設參考。 (二)重要成果 1.都市綜合規劃: (1)綜合發展計畫 A.完成「網際網路發展對臺北市空間影響之研究」及「全球化趨勢 下臺北市空間發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針對本市空間結構之衝擊 與影響研提政策性指導方針及因應策略。 B.建立衡量本市永續發展之指標機制,期與國際城市接軌並同步競 爭,同時藉指標自省優劣之處,以強化競爭優勢。 (2)辦理全市軍事用地通盤檢討 A.持續辦理軍事用地通盤檢討,重新檢討「陸軍保養廠」與臺北醫 學院及當地現況需求,形塑養生文化園區,達到「老者所終」的 理想。 B.「變更臺北市三軍總醫院附近地區都市計畫案」,未來本市南區 將有一廣大開放空間,提供市民遊憩及防災需求使用。 (3)辦理親山親水計畫 A.以團隊型態成立「臺北市推動親山計畫專案小組」,除已完成貴 子坑親山廊道設計及入口意象改造工程,另外天母古道及象山親 山廊道入口意象改造工程亦陸續完工當中。 B.落實生態理念,改造河川週邊環境,完成「變更臺北市士林區雙 溪中游(劍南橋至望星橋段)都市計畫案」,業經內政部都市計 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該案係首次於都市計畫明訂以生態工法築堤 兼顧防洪與生態需求。另外進行行義路溫泉區先期整體規劃案, 與推動貓空整體發展方案,形塑都市生態休閒空間。 C.辦理東西軸帶空間再利用規劃設計案-市民大道沿線景觀空間規劃 暨示範節點設計,從點、線、面規劃理念,延續山水城市之特色, 逐步建構本市綠之網,創造有特色之空間環境。 (4)配合市府政策辦理「正俗專案」。 2.都市計畫規劃: (1)重大都市計畫案 A.完成「修訂臺北市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附近地區土地使 用分區與都市設計管制要點案」公告實施。 B.完成「修訂臺北市信義計畫區內一般商業區、娛樂設施區、特定 業務區及業務設施區土地使用管制計畫案」公告實施。 C.完成「變更臺北市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土地使用管制計畫案」公告 實施。 D.完成「社子島都市計畫案」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原則通過。 E.完成「臺北市華山地區計畫案」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 F.完成「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主要計畫案」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 議通過。 G.完成「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主要計畫案」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 議通過,並報內政部核定。 H.完成「士林官邸北側住宅區細部計畫案」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 審議通過,並報內政部核定。 I.完成「臺北市萬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 會審議通過,並報內政部核定。 J.完成「變更臺北市北投區奇岩里農業區為住宅區(新奇岩社區) 細部計畫案」送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 K.完成「臺北市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送臺北市都市計畫委 員會審議。 L.完成「擬訂臺北市南港車站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送臺北市都 市計畫委員會審議。 (2)法令研修 A.完成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附條件允許使用核准標準二次修正案公 告實施。 B.完成「臺北市都市計畫自治條例」草案,送本府法規委員會審議 中。 3.都市計畫管理 完成「都市計畫書圖查詢系統」提供市民上網查詢計畫書圖。 4.社區規劃與環境改造 (1)辦理都市空間改造工程共20案,塑造地區入口意象、改善都市景觀 、美化公共空間。 (2)辦理都市空間入口意象改造規劃設計共5案並完成生活圈營造計畫共 4 案、社區生活願景地圖共7案,以凝聚地區居民環境改善共識,作 為本府相關單位施政參考之重要依據。 (3)與全市10所社區大學合作辦理共 21個「都市規劃與社區參與」環境 學程,以推廣市民參與理念,另辦理第4屆「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 畫」,以協助養成社區規劃專業人才。 (4)完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籌設計畫」,預計於九十五年前建立公 私合夥並由民間組織推動經營的社區營造中心。 (5)於全市建置14個「社區規劃服務中心」,並甄選出51個社區規劃師 工作團隊,協助臺北市民推動環境改造工作。 (6)辦理「學習型社區願景建構示範計畫」,透過兒童及青少年環境體 驗學習營的舉辦,培養國家未來主人翁關心環境、社區實踐的觀念 與態度。 5.都市設計 (1)完成台灣銀行(重慶南路)、濟南教會及行政院等3幢建築物夜間照明 工程施作。 (2)完成公共藝術-敦化藝術通廊「飛越東區」及「時間斑馬線」電力 管線工程施作。 (3)完成中油公司公共藝術設置案。 (4)辦理「首都核心區都市設計論壇」系列活動。 (5)完成「四平街行人徒步區」書圖文件。 (6)完成「臺北市山坡地開發都市設計準則」、「大型公園都市設計準 則」、「北投親水公園都市設計準則」、「臺北市人行陸橋及地下 道都市設計準則」函頒實施。 (7)辦理「京都建設松山區捐地公園」開幕活動。 (8)辦理第一屆「臺北景觀大獎」徵選活動。 6.都市更新與開發 (1)都市更新計畫 A.歷史建築保存:依「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案」辦 理都市設計容積移轉審核,目前已核准15件容積移轉案件,係為 全國容積移轉案例之創始。 B.老舊地區更新:推動「北大同文化園區計畫」,以孔廟保安宮為 核心,規劃藝文軸帶,振興地區文化產業;並研訂「艋舺大道兩 側都市更新計畫」,將艋舺大道兩側景觀重新塑造,創造萬華新 軸線意象。 C.擴大更新執行成效: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方案,延續既有成果,持 續彙整推動119項工作,目前已完成15項工作項目。 D.完成「建成圓環美食館」工程,保留地下日據時代戰備蓄水池, 增設文化導覽設施,提供市民一處休憩之綠化開放空間,預計九 十二年農曆八月開館營運。 E.完成「西門市場更新及再利用計畫案」第一期工程,刻正進行第 二期工程施作,完成後將改善地區公共環境及環境衛生,活化地 區商業活動,帶動地區繁華。 (2)舊市區再發展計畫 A.完成「重慶北路綠色廊道計畫」土木、綠化植栽及照明工程,並 持續辦理第二期工程規劃設計,以塑造大同區之門戶入口意象。 B.辦理「大稻埕碼頭河岸空間環境改善規劃設計」案,因應未來藍 色公路開航,作為活動據點並創造地區特色。 C.完成萬華區「佛具街」、「和平西路特色鳥街」等工程,透過社 區參與方式,將地區產業及特色融入環境規劃,凝聚社區意識, 創造地方精神。 (3)振興社區及產業再生活動 A.台灣地區從SARS疫區除名後,為振興萬華區,特成立「萬華振興 委員會」結合地方意見領袖、商圈代表及專家學者自九十二年六 月六日起每週二召集會議,積極推動萬華區的復甦,於七月五、 六日舉辦「萬華大請客、鄉親鬥陣來」活動,將整個萬華區結合 起來,共同創造浴火重生的新萬華。 B.為創造臺北市優質都市空間及環境,賡續辦理「二○○三都市變 臉-臺北夏宴換妝」有獎甄選活動,期引導市民重視建築物外部 環境品質。 C.為振興商機,促進社區產業再發展,九十三年度預計推動「大同 風華再現系列活動」、「二○○三再造艋舺新紀元系列活動」等 項目,期藉由公部門的引導,帶動地區產業發展。 (4)獎勵民間投資都市更新事業 A.公告劃定第二階段臺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案及捷運新莊線地下穿越 都市更新地區案,迄今共主動劃定204處都市更新地區。 B.受理民間劃定更新單元13處,已核准都市更新事業概要43件,協 助自組都市更新團體並經本府核定計10件,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經 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並核定實施7件。 (5)協助災後重建 已完成松山區「東星大樓」、「豪門世家大樓」、「慶福大樓 」,士林區「社子街十號」、文山區「合發社區」及「晶宮大廈」 等6處九二一震災災區都市更新會之立案。「慶福大樓」業於九十一 年九月十七日開工;「東星大樓」更新事業及權利變換計畫亦經審 議通過;「豪門世家」業於九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取得建照;「社子 街十號」已進入都市更新審議程序;「文山區合發社區」更新事業 及權利變換計畫於九十二年四月三日公告實施。 7.都市測量: (1)配合新修訂細部計畫及專案變更,完成都市計畫樁位測設及樁位公 告法定程序計6案。 (2)為使都市計畫及都市建設道路高程齊一順暢,並配合排水系統之需 要辦理道路規劃標高,截至九十二年六月三十日止提供計畫道路標 高及水準點資料計90案。 (3)配合政府推動地理資訊系統,九十二年截至六月三十日止提供本市 一千分之一、五千分之一等數值地形圖檔計4,921幅供政府單位及民 間公司機構使用。 (4)建構全市1公尺解像度衛星影像圖檔,提供各項規劃應用。 (5)辦理全市彩色航測正射影像、修測地形圖並建立全市數值地形模型 (DTM)資料。 二、九十三年度施政計畫 (一)建立國際化及永續性指標,加強與國際城市及國際NGO組織聯繫及交流, 以提高臺北市國際競爭力。配合國土計畫法擬定直轄市國土計畫;另外賡 續推動都會跨域合作之策略行動方案,健全都市發展。 (二)全面推動親山親水計畫,建置全市親山指標系統與入口意象,改善山系實 質環境;賡續辦理本市河川親水計畫,提供多樣化休閒空間。 (三)推動行政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規劃松山菸廠文化體育園區、華山地區重 大專案計畫,促進都市永續發展。 (四)推動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內湖科技產業園區等策略性發展計畫,研修相關 法令,建構優勢產業發展環境。 (五)持續推動「社區規劃師制度」及「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透過民眾參與方 式提昇都市整體環境品質。 (六)籌備二○○六「亞洲社區營造規劃國際論壇」。 (七)推動民間投資設置營運管理街道家具設置計畫,豐富本市街道特色。修訂 「臺北市街道家具設置營運管理自治條例」及相關招商文件,進行第一階 段街道家具公告招標、設置及營運管理維護。 (八)配合本市「藍色公路」開航,進行河岸景觀規劃,推動親水、歷史、藝文 臺北三軸建設計畫,並擴大進行基隆河及淡水河沿岸景觀工程,重建本市 特有山水景觀風貌。 (九)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活化傳統產業,促進商圈再造。 (十)檢討修訂都市更新法令,獎勵民間參與推動都市更新事業,賡續協助整建 住宅之更新開發。 (十一)推動都市計畫測量資訊化,建立網路查詢系統,持續建構全市高解析度 衛星影像資料庫及數值地形圖修測工作。 三、九十三年度預算配合施政計畫編列情形 單位:新台幣萬元 ┌───────┬───────────┬──────────┐ │ 業 務 計 畫 │ 經 費 │ 百   分 比(%)│ ├───────┼───────────┼──────────┤ │ 合 計 │     28,381    │    100.00﹪ │ ├───────┼───────────┼──────────┤ │ 一 般 行 政 │ 6,683 │ 23.55﹪ │ ├───────┼───────────┼──────────┤ │ 都市發展 │ 16,392 │ 57.76﹪ │ ├───────┼───────────┼──────────┤ │ 建築及設備 │ 5,244 │ 18.47﹪ │ ├───────┼───────────┼──────────┤ │ 第一預備金 │ 62 │ 0.22﹪ │ └───────┴───────────┴──────────┘ 四、預期施政績效 (一)配合國土計畫法訂定以及全球化趨勢下,擬訂臺北市空間發展策略與目標 ,作為本市中、長程發展計畫之依據。 (二)辦理親山親水計畫提升市民休閒品質,展現魅力臺北。 (三)積極推動北臺都會區跨域合作事宜,以合作代替競爭。 (四)建置都市發展指標系統,強化全球重要城市發展網路。 (五)賡續辦理軍事用地通檢案,以健全都市發展。 (六)配合執行本府正俗專案都市計畫法處分事項,以建構安全都市。 (七)完成士林、大同、文山、松山、信義、內湖等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 (八)審核各項專案都市計畫變更完成法定程序、健全都市發展。 (九)辦理國外都市規劃管制制度與法令之研究以修訂臺北市都市計畫自治條例 及臺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建構符合發展趨勢之管理法規體系。 (十)擬訂「土地開發勞工權益保護自治條例」,以保障因都市計畫變更而受影 響之勞工權益。 (十一)透過社區規劃師制度之持續推動,建立本市社區營造體制,以落實市民 參與,協助市民共同推動環境改造工作。(十二)透過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以主題式有系統之方式打造臺北新風貌。 (十三)藉由二○○五「亞洲社區營造規劃國際論壇」籌備作業,向國際介紹臺 北珍貴的地區民主活力與社區營造經驗,促成落實 市長建立「亞洲社 區規劃資源中心」與「亞洲社區營造田野學校」之都市發展政策。 (十四)配合本市藍色公路之規劃,擬訂「臺北市轄河川區域內船舶碇泊營利管 理辦法」,發展水上觀光事業。 (十五)整合門牌、地籍與土地使用分區三合一查詢系統。 (十六)辦理首都核心區都市計畫案擬定,並賡續總統府廣場國際競圖后續作業。 (十七)制訂山坡及河域週邊地區開發都市設計規劃與都市設計準則之研究。 (十八)配合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都市計畫變更案研訂都市設計準。 (十九)研擬安和路、士林捷運站週邊都市設計規劃及都市設計準則。 (二十)制訂都市設計審議相關作業規範。 (二十一)辦理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申請案件審議業務。 (二十二)強化都市設計無紙審議作業及網路查詢服務。 (二十三)推動全市街道家具設置。 (二十四)推動城鎮地貌改造及城鄉新風貌案。 (二十五)續辦「臺北景觀大獎」徵選活動。 (二十六)辦理八德路、林森北路改善工程細部設計。 (二十七)完成研修「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等相關法令草案。 (二十八)賡續推動大同區歸綏街及萬華區華西街附近地區等舊市區都市更新計 畫。 (二十九)推動執行大同、萬華等舊市區再發展更新計畫方案,修訂大稻埕歷史 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事宜。 (三十 )賡續協調辦理「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等重要專案開發計畫。 (三十一)推動公有窳陋閒置房地更新及再利用、輔導獎勵民間都市更新事業, 加速本市都市更新。 (三十二)賡續推動整建住宅地區更新規劃設計,改善整建住宅環境與居住品質。 (三十三)完成「都市更新地區公共環境改善計畫」。 (三十四)推動都市計畫測量資訊化,建立網路查詢系統,提供迅速、正確詳盡 之測量資訊。